足少陽膽經
(點選圖片進入放大圖後,再點選可得原尺寸圖檔)
*本圖經網友 子風君指正,修改了陽交與外丘的位置,在此銘謝 !
(穴名)圖表白線為本經無穴的路徑,黑線為本經有穴的路徑。
1.瞳子髎、2.聽會、3.上關(客主人)、4.頷厭、5.懸顱、6.懸釐、7.曲鬢、8.率谷、9.天衝、10.浮白、11.竅陰、12.完骨、13.本神、14.陽白、15.臨泣、16.目窗、17.正營、18.承靈、19.腦空、20.風池、21.肩井、22.淵液、23.輒筋、24.日月、25.京門、26.帶脈、27.五樞、28.維道、29.居髎、30.環跳、31.風市、32.中凟、33.陽關、34.陽陵泉、35.陽交、36.外丘、37.光明、38.陽輔、39.懸鐘、40.丘墟、41.足臨泣、42.地五會、43.俠谿、44.足竅陰
(足少陽膽經44穴)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大指後第二節處)。●接足厥陰經 。
上圖本經循行參考圖●線12.完骨、13.臨泣、14.陽白、15.本神、16.目窗
※紅字"光明“為別絡,圖雙白圈者是。別絡(絡脈)為相通他經的交會處。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足背)。實則厥(屬實症現厥冷),虛則痿躄(虛症為足弱無力),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靈樞)
(後續當各穴應用等相關資料完備可以獨立聯結時,會使用粗體字標示,方便查閱。)
[內經]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起于眼部外角),上抵頭角(上行到達頭角“頷厭”),下耳後(下行至耳後),循頸(沿著頸),行手少陽之前(行走在手少陽經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到達肩上,又交叉手少陽經之後),入缺盆(會入缺盆);其支者(另一支脈),從耳後入耳中(耳內),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抵達眼外角後方)。其支者,別銳眥(從眼外角),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會合手少陽經),抵於䪼下(到達眼眶下方),加(超過、越過)頰車,下頸(向下沿著頸部),合缺盆(與前支脈合于缺盆),以下胸中(向下經過胸中),貫膈(穿過膈膜),絡肝(聯絡肝臟),屬膽(入屬膽腑),循脇裏(順沿腋下至腰上的部位),出氣街,繞毛際(繞過陰毛邊緣),橫入髀厭(橫行進入環骨)中。其直者(直行脈),從缺盆下腋(從缺盆經過腋下),循胸,過季脇(脅下小肋骨名曰季脅,軟肋也。),下合髀厭中以下(與前脈會於環骨),循髀陽(髀關節外側),出膝外廉(經過膝部外側),下外輔骨之前(下行小腿骨外側),直下抵絕骨(足外踝上三寸凹陷處)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足背)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由足背),入大指之間(行足大趾),循大指歧骨內(沿著大趾內側骨縫),出其端(抵達大趾尖端),還貫爪甲(再繞回貫穿趾甲),出三毛(足大趾後關節處橫紋)。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嘆息),心脇痛,不能轉側(身體不易側轉),甚則面微有塵(面略顯灰黯),體無膏澤(皮膚少皮脂光澤),足外反熱(足外側發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腦頸部、耳瘡內疳瘡。),汗出振寒(自出汗而寒涼),瘧,胸、脇、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髁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足趾無法運動)。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編著及圖表作者:StarsKang
(不定時增添應用資料及相關聯結)
請問陽交跟外丘位置是否有誤?
因在網路上查到的
外丘:腓骨前緣凹陷處
陽交:腓骨後緣凹陷處
但也有圖示跟您畫的一致,所以想請問為何有此差異?
麻煩您了,感謝
子風君~
感謝您的指正,是在下的錯置,現已修正,請您參考~
未學目前尚在整理"穴"的各論與經絡圖的3D化,近期較少上來校對舊圖文,若您再有發現錯誤,誠請告知~
再次謝謝您的細心與協助,實益我良多~
Stars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