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Palm oil (此稱棕櫚油)。
Babassu oil (此稱棕櫚仁油)。
學名科屬:棕櫚目/油椰子屬
Elaeis guineensis Jucq (African oil palm)。
產地來源:
原產於非洲。現今被廣為栽培。台灣散見全島。
取用部位:
全株可用。
果實為棕櫚油。
種仁為棕櫚仁油。
製作方法:
其果實、種仁榨取脂肪油。
氣息香味:
極淡雅致的三色堇香味。
主要成份:
棕櫚油–磷脂、生育酚、類胡蘿蔔素、甾醇、油酸45%、硬脂酸3.5%、亞油酸9%、棕櫚酸43%、肉荳蔻酸1%、烷酸、不皂化物0.2~1.5%等。
棕櫚仁油–油酸12~18%、硬脂酸1~2.5%、亞油酸1~2.5%、棕櫚酸6~9%、肉荳蔻酸15~17%、辛2~3.5%酸、癸酸5~7%、月桂酸45~50%、己酸、不皂化物0.2~0.8%等。
得 油 率:
棕櫚果實含油量約48~50%。碘值55~57。皂化值200~205。凝結點40~45℃。熔點28~40℃等。
棕櫚仁含油量約40~52%。碘值14~20。皂化值244~254。凝結點19~28℃。熔點25~30℃等。
脂肪油色澤:
棕櫚油–紅橙色或暗紅棕色。取自果實皮下乳胚。
棕櫚仁油–白色或微黃色。取自果實內的核仁。
性能作用:
花、葉、皮可治療頭痛、高血壓、預防中風、白帶不止等。
子實可治高血壓、腹瀉、胃腸脹氣等。
芳香療法:
油可為按摩使用。
症狀參考:
促進血液循環、高血壓、急性腸胃炎、痢疾、止血等皆具效果。
美膚參考:
其油可改善皮膚代謝功能,防曬、柔軟皮膚、鬆弛肌肉、益氣血循環、皮膚潰爛、皮膚潮熱、燒燙傷等。
本草略舉:
根 性平,苦澀,無毒。止血、袪濕、消腫解毒。
《滇南本草》婦人血崩不止又治大腸下血,男子五淋便濁。
子實 性平,無毒。
《本草拾遺》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養血。
皮 性平,苦澀,無毒。入肝、皮二經。
收澀止血。治吐血、衂血、便血、血淋、尿血、下痢、血崩、帶下、金瘡、疥癬。
《本草拾遺》燒作灰,主破血止血。
可參考《嘉祐本草》《日華子本草》等。
其 他:
油棕的花及莖可食用,其樹汁可作酒和棕櫚糖。
精煉棕核仁油為高級化妝品及植物性奶油所使用。
注意事項:身體虛濕者勿過量使用。
THE PLANT FLAVOR 植物的風華 1999年9月19日初版ISBN 957-97408-1-X 增修版ISBN 957-41-1056-7.2009年電子修正版試刊.請勿轉載
關於
-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