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掌中戲(布袋戲)的戲服及戲帽的傳承這話題,個人自覺尚有些許的資格來記述這項即將隱沒消失的傳承技藝。
緣起
朴子鎮是我的出生地,朴子作布袋戲服的阿桑就是我的祖母(圈內都是如此稱呼),當時在這圈內的應該是沒有不識家祖母的,幼年時常跟著祖母搭糖廠線火車到嘉義站改乘冒著黑煙所謂平快的火車,一路經過雲林、彰化、清水…新竹、桃園…台北、基隆迴轉改搭客運由宜蘭、花蓮至台東送戲服兼收款,幾乎是繞台灣一圈。記憶中隔縣的黃海岱老先生(見過幾回)及其子黃俊雄先生(是隨祖母送戲服至當時的今日百貨公司,在後台認識的),北部的小西園…等等,沿途每經過一市、鎮、鄉,祖母都會仔細說明當地有幾個戲團,有那些師傅及其師承、演技、口白功夫等。這些都是童年和小學寒暑假返鄉時祖母為我留下的記憶。祖母於過世前十年受邀於美國在台協會高雄文化中心展出各種尺寸、角色的掌中戲服,這是她老人家最後也是唯一一回的公開展示。
數年前有戲劇學校相關科系欲邀請家母前往教授掌中戲戲服的製作技藝,然而卻因族長輩早有遺言「不得私下傳授」,祖母於在世期間沒破這個規矩,所以母親沒能應允接受這個邀請。
去年農曆除夕夜,與母親言談中得知上述訊息。隨後母親拿出一箱包的很細心裝著數十種不同角色的掌中戲服,說是要留下來給我和後代們作為紀念,這是由祖母手中接下來的傳承,是從年輕至今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人生,想起來遺憾,這個技術將無法(渡)再傳(絡)去,慢慢地就無人記得…攏是細工,沒人教實在難學…等等。
當時我要母親不要為此事罣心,這件事就交咐給我,我將用設計圖和照片輔助說明每個角色戲服的製作過程並將此封裝成冊,母親聽完我的話后並沒有任何回應,僅微微點著頭,然後將所有戲服的紙版、材料規格簿記等放置的地方指明清楚並交代我說:不要太累了!
StarsKang
關於
-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
版主您好:
很幸運發現您這篇記述家族技藝的文章。我們來自台北大稻埕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目前正在進行傳統布袋戲戲服的研究和出版計畫,能否向您與令堂請教有關朴子戲服的源流與演變?
敬祝 順心
Alex
版主您好:
我們來自台北大稻埕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今年初開始,我們準備撰寫、出版有關布袋戲服製作的書籍,內容包含從民初的泉州到二戰後的台灣。謝謝您分享這段文字,令堂傳承的技藝十分難得且可貴;不知是否方便拜訪您,談談您家族的作品收藏與技藝源流?
有關敝館之資訊,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Taiyuan-Asian-Puppet-Theatre-Museum-%E5%8F%B0%E5%8E%9F%E4%BA%9E%E6%B4%B2%E5%81%B6%E6%88%B2%E5%8D%9A%E7%89%A9%E9%A4%A8-1579567408938725/?fref=ts
版主您好~
朴子阿婆出品的偶衣,在布袋戲班中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雖然後來多有仿製者,但品質.樣式皆還是難以相比.
現今雖然仍有一些劇團使用舊的朴子偶衣,要取其版型,樣式尚有痕跡可循,
可是製作過程中的"眉眉角角",材料的運用…等,才是這項技藝的精粹
可惜令堂無法敎授製作之技術,如此之無形文化財必當留失…
自己也是學習了傳統工藝的技術並參與老藝師的手藝紀錄保存
深知有形的物質取得或仿製不難,
珍貴的是技術性,是經驗…這也就是以前人最保密,最不可外傳的"秘密"…
期待有一天,這種老一輩人所重視的"不外傳"的觀念,得以開放…
才能讓各類真實發展於台灣本土特有的傳統文化,有機會保留並流傳.
感謝nima您的回應!
個人也是抱持著與您相同的看法(希望不傳的陳規能打開),其戲服的施漿、染色等等更有著許多的經驗值在其中。
平安如意
Stars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