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為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樂聚徒眾,不樂遠離。迦葉!是為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菩薩有了直心,調順成就,而後在化他方面,能行四正道;在求法方面,有四善知識:那就可以成就真實菩薩了。先從相反的邪行說起:「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實際是虛偽的。那四種人呢?
一、「貪求利養,而不求法」:有的多聞持誦,通大乘的法藏,可說是大 乘的大學者。但他是利名學教,為了貪求利養,而不求法的實踐,不能說是真實的菩薩。
二、「貪求名稱,不求福德」:有的大乘行者,不能與大眾共住,去阿蘭若修行。但他是貪求修行的名稱,而不想積集福德。菩薩必要福慧雙修,現在離眾修行,不求福德,那裡會是真實菩薩!
三、「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有的貪求自己的涅槃樂,只作些興修寺院等福業,而不以滅苦的佛法來救眾生。自得解脫而不使人得解脫樂,是相似的菩薩。
四、「樂聚徒眾,不樂遠離」:有的統攝大眾,歡喜聚集一些徒眾,如世俗的兒女興旺一樣。眷屬心深,不重於身心的遠離,似乎廣度眾生,而其實算不得真實菩薩。 這四類,《瑜伽論》解說為:持法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御眾者。如沒有真無我的勝解,著於世俗,都是相似的菩薩。
摘錄自 印順導師 大和尚 「妙雲集(寶積經講記)」
(世尊 於寶積經中所示雖是以出家的菩薩為主,然經中所言實可為在家菩薩的準繩。)
讀「妙雲集(寶積經講記)」 StarKang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