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事件中個人難以理解之處,是何以這樣的原料會流入不相干、不會、不應該使用的中下端製造商手中呢?
如果類似塑化劑等類型原料,能於生產或進口時就行列管,然後對其銷售對象採嚴格追查,亦或是限定廠商依特定生產類型方可購買,如此這類型原料的來源、數量、出處皆可追蹤及規範,不是嗎?
在我們保養品製造業中,一般性原料進口或製造商,仔細些的皆會在包裝上標示,醫藥級(價格最高)、食品級(價格次之),沒標示的為泛用型原料,如果是管制品則須申請。
記得有一回公司要生產按摩油,需要使用黃樟油,我們向油脂原料商洽購時,對方要我們填寫資料(備查),並告知此黃樟油內的黃樟素(可為興奮劑原料)是低於標準內,如此雙方認可並檢視工廠登記證,如此黃樟油才進得到貨。
如果此塑化劑等類型原料,能採用生產、進口限制,銷售對象限制並控管,不相干行業不可生產、進口及使用,如此何來此事件呢!
此事件針對中下游廠及末端商開刀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且源頭不斷這類原料還是會輕易流入市場。
還有成品製造廠,對於所購的原料要有明確的認知,食品生產製造的原料如何能便宜購得,如何能不經反覆測試輕易的完成呢?
相關單位應該對原料供應商嚴格分類、分級銷售,有高危害性原料更不應任由上游廠家製造或進口,確實管理上游端才是正確的方向!
StarsKang筆記
※這幾天上游原料進口商皆積極主動的提供申明書及原料進口文件給予參考與保證。還好我們使用的原料並不複雜(還是會恐懼原料商動手腳,無奈!)。
※除非全面停用塑膠類產品,否則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背景值中,此成份一直是存在著,而且此值還比其他國家高出很多的多(大伙一起想想,為什麼?)。個人所知衛生署對保養品製造早已全面禁止使用,除了包裝容器及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微微量存在,否則非彩妝類廠商應該不會有人使用。
關於
-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