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之佛教)之二
我們勿以為這是老生常談,要知道佛法超勝於一般世間法,就在此。因為世俗與外道,他們想像宇宙本體的「神」,人生實質的「我」,都是圓滿常住快樂的,在這形而上本體論的決定下,必然是情意的信仰追求。佛陀卻以現實為出發 p.151,如實的道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變動不居的過程中,絕沒有「生而不滅」一成不變的常住性。一切都是因緣關係的生起、存在,因緣關係的消滅、空無,絕沒有離開其他而又能創造主宰(我)的獨存性。世人情意想像中常住獨存性的神我,在這裡無情地被否定了。
從緣起法觀察到諸法空寂,佛陀就依之而建立三法印。所以經說:「諸行空,常恆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雜含》卷十一)。因為一切法(諸行)是本性空寂的,所以「常恆不變易法」不能成立,常住、獨存而自在的神我,也不能建立。因此,一切法息息遷變中,一切是相依相待而存在。依緣起法悟入無常性、無我性,即是通達法法的本性空寂,空寂就是涅槃寂靜,即是離常我等戲論邪見而實現解脫了。所以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解脫涅槃」(《雜含》卷十)。以中道的立場,在緣起空寂法性中,建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正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不過一般人偏於世俗的現象的知見,以為無常只是現象的變化而已,所以 p.152 又想像到本體的常住。以為無我只是沒有實法和合而現的一合相而已,所以又想像到法有我無。其實阿含的本義,無常無我,即空義,由法性本空而說的。因為法性空,常性不可得,所以法法是息息遷變的;假若本體(法性)實有自性而不空,現象又怎樣變動不居呢?因為法性空,所以我性不可得;假使還有實法恆在,不論此實法是精神是物質,就可以為我性的安足處。「眼(等)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自性爾故」(《雜含》卷九)。阿含的本義,豈非明白的依本性空寂而安立無常無我嗎?空寂是「法性自爾」的,而一般人不能明見,因此無明顛倒,執常執我而流轉了!在緣起現象可有可無可生可滅中,破除了絕對的獨存自主性,固定不變性,體驗本性的空寂,即得解脫。依緣起見自性空,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事相核心的,這是釋尊對人生流轉還滅而開示的實相。無論是建立自宗,或簡別外道,這都是佛法的要義所在。
除此,還有一種中道,是篤行的八正道中道。八正道,也是緣起法,它不在乎說明生死雜染可以解脫的,所以不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 p.153,它告訴實修解脫行者所應採取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當時印度的外道們,有的在那裡窮奢極欲,以縱情享樂為人生的意義。另一種人,專修無意義的苦行,自討苦吃,對於解脫毫無益處。佛陀針對這苦樂二邊不正的行為,開示八正道的中道,這也是阿含本教中數見不鮮的。人的言語、動作、感情、意志、生活的方式,一切的一切,都納於正軌,使他得當合理化;一切都求其持中不偏,正當合理,所以叫做「中道」。法法是從緣起,法法自性空,八正道的行為,當然也不能例外。那麼,這中道的行為,怎樣與緣起空義相合呢?要知道這「修行」,也還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中阿含》卷二的《七車喻經》說得好:波斯匿王從舍衛城到娑雞多去,很遠的路程,竟在一天就到達了。原來他沿途設有驛站,各站預置車乘快馬,到站不必休息,換了車馬接著就走,所以迅速的就到達了。從此至彼,不是那一車那一馬獨具的功績,是車車相因,眾緣和合而成的。修行也是這樣,從發心到得果,不單靠一法可以奏功的,而是法法互相資助,互為因緣的。修行方法是眾緣所成,也就當然是本性空寂的了。所以佛在《筏喻經》上說:「法 p.154 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合理的道德行為,「非法」是不道德的行為。在中道行的過程中,最初應該用道德的行為(法),去改善糾正不道德的行為(非法)。但這道德善法,也還是因緣所生法,也還是自性空寂的;假使如一般人的妄執,取相執實,那麼與性空不相應,始終不能悟證性空而獲得解脫的。所以《百論》說:先依福捨罪,次一步必依捨捨福,才能得入無相。《雜阿含》卷七說:「我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我若取色(等),即有罪過。……作是知已,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罪過,是煩惱障礙的意思。只要對一法上執取實有,就是不能徹了空寂,就是障礙了解脫。可見善法功德法,也是執取不得;所以執取不得,即因為善法的本性空寂。龍樹菩薩說:功德法如火燒紅了的金錢,雖是值錢的東西,可是千萬取不得。所以這八正道的中道行,本性還是空寂的,它與中道的理性,是相應的。理性與實踐,在空寂中融然無二了。
緣起空的中道,遣離了一切錯謬的思想(二邊邪見);八正道的中道行,離苦樂二邊而不取相執著。這兩大中道法,是相輔相成而圓滿無缺的。因為假使只 p.155 說緣起法性的如何如何,不能付之自己身心的修證體悟,即不能滿足人類衝破束縛要求徹底自由的宗教情緒,即抹煞了佛教的宗教意義。假使只說修行方法,沒有理性的指導,即透不過理智;不但要受世間學術的摧毀,自己也就要走上神教的歧途。八正道的中道行,以道德的實行,滿足了人類的宗教要求,而把它放在緣起空的理性指導下,圓滿正確,經得起一切思想的考驗。這智信合一的中道,即是釋尊本教的特質所在。p.156
敬錄 印順導師著 [佛法是救世之光(13.中道之佛教)]妙雲集下編之十一(正聞出版社1992.04修訂一版)
※雜阿含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大正新脩大藏經 阿含部(可參照)
關於
-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