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阿彌陀與阿閦」

下班返家已是夜9時半,課后再次閱讀『妙雲集下編之四「淨土與禪」』。

對於淨土法門的意義與認知,個人一向依此大和尚論著「淨土與禪」為信心銘及綱領,據綱尋經藏,用來求解、釋疑。「淨土與禪」始終是個人書桌上不可缺的重要佛門論著之一。
今恭敬摘錄  印順導師  大和尚著『妙雲集下編之四「淨土與禪」』(第一章  淨土新論,第五節  彌陀中心的淨土觀,二  阿彌陀與阿閦)。親近導師菩提心。

阿彌陀與阿閦(閦音處)(此標題於P.25最末行)

要理解阿彌陀佛的偉大,應從比較中去發明。今先從阿彌陀與阿閦的關係來說。在十方淨土中,有二處是古典而又重要的:一、東方的妙喜世界(或稱妙樂國土),有佛名阿閦╴╴不動。二、西方的極樂世界,有佛名阿彌陀。阿閦佛土,與『大般若經』、『維摩詰經』等,有密切關係,著重在菩薩的廣大修行而智證如如。漢末,就有『阿閦佛國經』的譯本。經中說:此佛以廣大行願成就的世界,是非常清淨莊嚴的;阿閦佛般涅槃後,有香象菩薩位居補處。『般若經』著重菩薩大智,說到他方佛土,即以東方阿閦佛土,香象菩薩等為例。阿難及一切大眾,承如來力,見東方阿閦佛土。『維摩詰經』,發揚菩薩大行,莊嚴佛國。這在『維摩詰經』的「見阿閦佛國品」,說到維摩詰是從阿閦佛土沒而來生此間的。時會大眾,以維摩詰力,見東方阿閦佛國。這是大乘初興於東方的古典的佛淨土。談到往生阿閦佛國的經典,還有許多,不過沒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普遍。求生阿閦佛土,雖不專重念佛,但也有說到,著重在勝義智慧的體證空寂╴╴法身。如『維摩詰經』說到觀佛時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阿閦佛國經P.26

』也說:「如仁者上向見(虛)空,觀阿閦佛及諸弟子等並其佛剎,當如是」。一切法如虛空,即一切是法性、法身;這是與般若的思想相應的。中國流行的大乘佛教,重視念佛及淨土,但對於這一方面,是太忽略了
阿彌陀佛,可說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有關。「入法界品」末,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導歸極樂,雖譯出極遲,但確是早有的思想。佛陀跋陀羅譯的『文殊師利發願經』,即「普賢行願品」的頌文。此外,如東晉譯的『文殊師利悔過經』,『三曼陀跋陀羅(普賢)菩薩經』,意義也與「行願品」一樣:往生極樂世界。如「懺悔文」稱阿彌陀佛為「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無量壽佛經的列眾序德中,說具「普賢行」,這都可見阿彌陀佛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品」的關係。『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一位善知識,就是念佛法門。念佛的國土、名號、相好、降生、說法等,是從假相觀著手的,這與『般若經』及『觀阿閦佛國經』的著重在真空觀,見一切法如即見如來,法門多少不同。『華嚴經』「兼存有相說」,這與後起的密宗,及極樂淨土思想P.27

都有深刻的關係。『維摩詰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經』。〈入法界品〉,名『大不可思議解脫經』,這也是極有意義,而值得注意的。
再綜合來說:有『月明童子經』,說月明菩薩,先發心修行求生阿閦佛國;從阿閦佛國沒,再生阿彌陀佛國。另有『決定總持經』,說到月施王供養辨積菩薩本生。這位辨積菩薩,即是東方世界阿閦佛;而月施王,即是西方阿彌陀佛。從這二部經看來,是先阿閦而後阿彌陀的。然『賢劫經』說:無憂悅音王,供養護持無限量寶音法師。法師即阿彌陀佛;王即阿閦佛;王的千子,即賢劫千佛。這於賢劫千佛以前,合明阿彌陀佛與阿閦佛;阿彌陀是先於阿閦的。東西二方所表現的淨土雖有不同,然從全體佛法說:阿閦譯為不動,表慈悲不瞋,常住於菩提心;依般若智,證真如理,這是重於發心及智證的。阿彌陀譯為無量,以菩薩無量的大願大行,如『華嚴經』所說的十大願行,莊嚴佛果功德;一切是無量不可思議。無量╴╴無量壽、無量光,著重佛的果德。所以阿彌陀佛淨土,為佛果的究竟圓滿;阿閦佛淨土,為從菩薩發心得無生法忍。這二佛二淨土,一在東方P.28

一在西方。如太陽是從東方歸到西方的,而菩薩的修行,最初是悟證法性╴╴發真菩提心,從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陽的從東到西。阿閦佛國,重在證真的如如見道。阿彌陀佛國,重在果德的光壽無量。這在密宗,東方阿閦為金剛部,金剛也是堅牢不動義。西方阿彌陀為蓮花部,也有莊嚴佛果的意義。所以,這一東一西的淨土,是說明了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說為彌陀為本性智,而起阿閦的始覺(先彌陀而後阿閦)。但現在的念佛者,丟下阿閦佛的一邊,著重到西方的一邊,不知如來果德的無量,必要從菩薩智證的不動而來;惟有「以無所得」,才能「得無所礙」。忽略了理性的徹悟,即不能實現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淨土,不能不專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與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樣了。在大乘佛教的健全發展中,大乘行者的完整學程中,理智的徹悟與事相的圓滿,是二者不可缺一的。印度佛教,即漸有偏頗的傾向;中國的佛教,始終是走向偏鋒,不是忽略此,就是忽略彼。如禪者的不事漸修,三藏教典都成了廢物;淨土行者的專事果德讚仰,少求福慧雙修,不求自他P.29

兼利,只求離此濁世,往生淨土。阿彌陀佛與淨土,幾乎婦孺咸知;而東方的阿閦佛國,幾乎無人聽見,聽見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這是淨土思想的大損失P.30

敬錄  印順導師  大和尚著『妙雲集下編之四「淨土與禪」』P.25至30。1992年2月修訂一版

一覺敬錄

本篇發表於 幽冥鐘響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