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啟了一個念頭;自問:我是如何的因緣得親近 印順導師的著作? 晚課後在供佛堂的右側五個書櫃中找尋 導師的著作(前年莊師姐曾經幫忙細心整理過佛門及藝術、醫藥類藏書,再次感謝!),由於 導師的全部著作,我分別於不同時期,請購過三次(同門或同好取閱,不全再重購),所以櫃上的 導師著作幾乎是十五年內所購(個人有一習慣,在重要的書籍內皆蓋藏書石印及載記購置年月),一時找不著較早的版本,於是走向堂外的七個雜書櫃中欲尋過往的登書簿,在翻尋的過程中,意外的發現另一冊導師所著「空之探究」,沒錯!二十多年前就是因為此書得重新認識並親近 導師的著作。
「空之探究」序文第三段 導師這般寫著「…。 本書的主題就是「空」。簡單的說:「阿含」的空,是重於修持的解脫道。「部派」的空,漸傾向於法義的論究。「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龍樹」的空,是「般若經」的假名、空性,與「阿含經」緣起、中道的統一。「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離「佛法」──緣起中道的根本立場;是「中論」(理論的),也是中觀(實踐的)。雖然名為「探究」,其實只是引述經論來說明,沒有自己的發揮。最近見到『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目錄,知道有梶山雄一等的集體著作──「般若思想」與「中觀思想」,沒有能讀到與參考,非常遺憾!希望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自序於台中華雨精舍。」 印順導師 大和尚著「空之探究」p.2。(感謝 導師引導讀經的方法與方向!〉這是未學當時寫於書底的感謝語。「空之探究」是我所請購 導師的第七或八冊著作,但是「空之探究」才是重新開啟我親近 導師著作說法的鑰匙。
星筆記
※原是想放置 印順導師 大和尚的慈像,但是不知影像權屬何人所有,出處為何?因此不敢隨意上載。(慈濟及福巖精舍或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等相關網站,應該可以尋得 印順導師其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