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與普賢二大菩薩,為象徵學佛要義,有信有解,理行合一,行解並進,相互融攝。(缺一則邪)
體性周遍、入如來藏
…《智度論》(一○)說:普賢菩薩「不可量,不可說,住處不可知」,也約法性遍一切土說。
※印順 導師 大和尚著 『妙雲集下篇之四/淨土與禪』一、淨土新論、六 佛土與眾生土 P.34 1992.02修訂一版
文殊與普賢,為大乘佛教的著名菩薩,…我們知道:顯教的普賢,即密教的「金剛手」、「執金剛」、「金剛薩埵 」、「祕密主」等;…。
※印順 導師 大和尚著『佛教史地考論』八‧文殊與普賢
宣揚教化、願宏行健
…佛教的新都,實行法付法臣,法王無事的制度,一切佛事由五百位學德崇高的大菩薩,組織了和合僧團去處理。這裡面,自然是分工合作的。從工作的性質上,分為兩大部:一叫宣(傳)教(育)院,負宣揚教化的責任,院長是一位青年思想家,擅長宣講而富於感動力的文殊師利(妙德)童子菩薩。另一個叫行願院,負責執行艱巨的利他工作,院長是願宏行健的普賢菩薩。對真佛教的新生運動,二大士確是做到了意和同悅,沒有一些隔礙。…。
※印順 導師 大和尚著 『妙雲集下篇之五 青年的佛教』一、青年佛教運動小史、三 世界佛教青年大會P.6 1992.02修訂一版。
普賢菩薩行願
…一般稱之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菩薩的十大行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說:「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印順 導師 大和尚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三章 華嚴法門、第六節 普賢行願。
行解並進,相互融攝
文殊與普賢二大士,在「華嚴法門」中,有崇高的重要地位,現在從佛教思想史的立場來說。本來是『文殊師利發願經』,為什麼被改稱為『普賢菩薩行願讚』?這是值得深思的!文殊師利菩薩,在初期大乘中,是多數經典所稱頌的。發揚「但說法界」的向上智證,菩薩方便的下化眾生,如「文殊法門」所說的。代表「華嚴法門」的早期聖典──『兜沙經』,『菩薩本業經』,說佛與法,在家出家菩薩的大願,也是以文殊菩薩為主體的。以後的『華嚴』部類,由別的菩薩,再由普賢菩薩來主持法會。『入法界品』,雖為文殊所啟導,而終極是「普賢地」的普賢菩薩。
※印順 導師 大和尚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三章 華嚴法門、第六節 普賢行願。
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十忍品第二十九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何者為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
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而入普賢行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卷第七十九 于闐國 三藏實叉難陀 奉制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而問之言:『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而入普賢行門?云何成就?云何廣大?云何隨順?云何清淨?云何圓滿?』善男子!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善財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及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增長趣求一切智慧,廣大悲海,益大慈雲,普觀眾生,生大歡喜,安住菩薩寂靜法門;普緣一切廣大境界,學一切佛廣大功德,入一切佛決定知見,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修一切菩薩深心,知三世佛出興次第;入一切法海,轉一切法輪,生一切世間,入於一切菩薩願海,住一切劫修菩薩行,照明一切如來境界,長養一切菩薩諸根;獲一切智清淨光明,普照十方,除諸暗障,智周法界;於一切佛剎、一切諸有,普現其身,靡不周遍;摧一切障,入無礙法,住於法界平等之地;觀察普賢解脫境界,即聞普賢菩薩摩訶薩名字、行願、助道、正道、諸地地、方便地、入地、勝進地、住地、修習地、境界地、威力地,同住渴仰。 …欲見普賢菩薩,即於此金剛藏菩提場,毘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等虛空界廣大心、捨一切剎離一切著無礙心、普行一切無礙法無礙心、遍入一切十方海無礙心、普入一切智境界清淨心、觀道場莊嚴明了心、入一切佛法海廣大心、化一切眾生界周遍心、淨一切國土無量心、住一切劫無盡心、趣如來十力究竟心。
…普賢告言:…「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為欲清淨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一一劫中,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施會,一切世間咸使聞知,凡有所求悉令滿足;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財物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佛智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城邑、聚落、國土、王位、妻子、眷屬、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故,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如來所,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所須悉皆奉施,於其法中出家學道,修行佛法,護持正教。」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捨,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普照世間,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緣,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海,說不可盡。」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諸善根力、大志樂力、修功德力、如實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淨神通力、善知識力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淨法身,復得清淨無上色身,超諸世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現形,入一切剎,遍一切處,於諸世界廣現神通,令其見者靡不欣樂。善男子!汝且觀我如是色身;我此色身,無邊劫海之所成就,無量千億那由他劫難見難聞。」
「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善根,及種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聞我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若見若觸,若迎若送,若暫隨逐,乃至夢中見聞我者,皆亦如是。或有眾生,一日一夜憶念於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生,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見我放大光明,或見我震動佛剎,或生怖畏,或生歡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剎微塵數方便門,令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星筆記 (記諸大菩薩 – 願宏行健普賢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