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宣教大士
… 真佛教,現在是側重在大悲為門的人間救濟,理論上早已深確的決定,所以負著實際重任的是普賢,文殊卻不過擔任宣傳而已。可是佛教青年的學佛,不單要實行,還需要正確的真知灼見。緣起性空的正見,配合著大行宏願的光明人生觀,才是正常的。關於緣起性空的圓滿開顯,在種種經典上看來,無疑的是文殊菩薩的功績第一。所以文殊菩薩不單是宣教的雄辯者,還是智慧淵深的思想家。這位體魄宏偉、容光煥發的青年,騎著狂吼的獅子,手拿犀利的寶劍,他是怎樣的雄健強毅呀!…
(印順導師 大和尚著[妙雲集下編 青年的佛教] 五‧青年宣教師 P.13)
其行廣大 其願無邊
(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而問之言:『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而入普賢行門?云何成就?云何廣大?云何隨順? 云何清淨?云何圓滿?』善男子!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諸行。「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 ,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善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祕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 。「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為汝說一切功德。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 咸得究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十卷)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于闐國 三藏實叉難陀譯〉
平等世界 龍種上佛
…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謂文殊師利法王子。曾於先世已作佛事。現坐道場轉於法輪。示諸眾生入大滅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名平等。無有山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軟草如迦陵伽。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眾。八十億人成阿羅漢。九萬六千人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其後續有無量聲聞僧。迦葉。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於涅槃。散身舍利流布天下。起三十六億塔眾生供養。其佛滅後法住十萬歲。龍種上佛臨欲涅槃與智明菩薩授記莂言。此智明菩薩。次於我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號智明。迦葉。汝謂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五智圓融 七佛之師
〈一〉
「… 善男子!汝今往詣文殊師利,問云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具足成就普賢所行?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滿足無量億那由他菩薩願行,常為無量億那由他諸佛之母。又為無量億那由他諸菩薩師,勇猛精進,教化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大法師,悉為諸佛之所讚歎,安住甚深智慧法門,分別了知一切法界;於無量劫,修諸法門,究竟普賢菩薩所行。善男子!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能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善根,積功德聚;能示語汝諸善知識,滿足大願,顯現一切菩薩不可思議功德。是故,善男子!汝應一心尊重,恭敬往詣其所。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修菩薩行,滿足大願,得諸法門,皆由文殊師利威神力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入法界品第 三十四之十七‧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二〉
…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 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維摩詰所說經》〈姚秦 三藏鳩摩羅什譯〉
修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譯〉
入不二法門
(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維摩詰所說經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姚秦 三藏鳩摩羅什譯〉
(二)
…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於此會所說法中可少說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寧可識不?」
佛言:「不可識也。」
「世尊!是法可說、可演、可論不?」
佛言:「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
世尊!若是法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者,則不可示。」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乎?」
文殊師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
梵天言:「無也。」
文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
梵天言:「然!」
文殊師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生說法?」
梵天言:「頗有說法亦無二耶?」
文殊師利言:「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亦無有二。」
「文殊師利!如來不說法耶?」
文殊師利言:「佛雖說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來性無二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無二,其誰為二?」
文殊師利言:「凡起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不二者,法性終不為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梵天言:「云何識無二法?」
文殊師利言:「若無二可識,則非無二。所以者何?無二相者,不可識也。梵天!二即是識業,不可識法,佛所說也。是法不爾如所說。何以故?
是法無文字故。」
「文殊師利!佛所說法,終何所至?」
文殊師利言:「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梵天言:「佛所說法,不至涅槃耶?」
文殊師利言:「涅槃中可得至耶?」
梵天言:「涅槃無來處、無至處。」
文殊師利言:「如是!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梵天言:「是法,誰聽?」
答言:「如所說。」
梵天言:「云何如所說?」
答言:「如不識不聞。」
梵天言:「誰能聽如來如是法?」
答言:「不漏六塵者。」
梵天言:「誰能知是法?」
答言:「無識、無分別、無諍訟者。」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諍訟?」
答言:「是好、是惡,此名諍訟;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是垢、是淨,此名諍訟;是善、是不善,此名諍訟;是持戒、是毀戒,此名諍訟;是應作、是不應作,此名諍訟;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諍訟。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取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貪著。」
梵天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
答言:「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若比丘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又比丘滅一切諸相,是名隨佛教;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
。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
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壞法性,是名能守護法。」
梵天言:「云何比丘親近於佛?」
答言:「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名親近於佛。」
梵天言:「云何比丘給侍於佛?」
答言:「若比丘身、口、意無所作,是名給侍於佛。」
梵天言:「誰能供養佛?」
答言:「若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
梵天言:「誰能見佛?」
答言:「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是名能見佛。」
梵天言:「誰能見法?」
答言:「不逆諸因緣法者。」
梵天言:「誰能順見諸因緣法?」
答言:「不起平等,不見平等所生相者。」
梵天言:「誰得真智?」
答言:「不生不滅諸漏者。」
梵天言:「誰能隨學如來?」
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捨諸法者。」
梵天言:「誰名正行?」
答言:「不墮三界者。」
梵天言:「誰為善人?」
答言:「不受後身者。」
梵天言:「誰為樂人?」
答言:「無我、無我所者。」
梵天言:「誰為得脫?」
答言:「不壞縛者。」
梵天言:「誰為得度?」
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梵天言:「漏盡比丘盡何事耶?」
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梵天言:「誰為實語?」
答言:「離諸言論道者。」
梵天言:「誰為入道?」
答言:「凡夫有入聖道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則為入道。」
梵天言:「誰能見聖諦?」
答言:「無有見聖諦者。所以者何?隨所有見皆為虛妄,無所見者乃名見諦。」
梵天言:「不見何法名為見諦?」
答言:「不見一切諸見,名為見諦。」
梵天言:「是諦當於何求?」
答言:「當於四顛倒中求。」
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說?」
答言:「求四顛倒,不得淨、不得常、不得樂、不得我;若不得淨是即不淨;若不得常是即無常;若不得樂是即為苦;若不得我是即無我。梵天!
一切法空、無我,是為聖諦。若能如是求諦,是人不見苦、不斷集、不證滅、不修道。」
梵天言:「云何名修道?」
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為道。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名聖
道。」…《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 談論品第七》〈姚秦 三藏鳩摩羅什譯〉
星筆記 (記諸大菩薩 – 文殊師利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