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影像27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何謂為四?捨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於諸眾生謙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眾所樂而為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為證,不生違逆。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再來說使「所生善法增長不失」的四種正行,是那四種呢?
一、「捨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蜜菩薩法藏;心無憍慢,於諸眾生謙卑下下」:修學菩薩行的,捨離邪法。邪法,是不與真理相應,不順解脫的世俗學術。尤其是唯物的,功利的路伽耶經。菩薩不學邪法,而專心志求正經。雖一切佛說,都是正經,而大乘法最為真正。大乘法藏(經典的總匯叫藏),內容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總綱。波羅蜜,華語到彼岸,是從生死而到達佛果的法門。專求大乘的六波羅蜜,沒有一點的憍慢心;對一切眾,都非常的謙卑低下,好像什麼都不及人一樣。這樣的對人謙和,求法精進,無邊的善法,都會增長而不失了。
二、「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這是出家眾對於生活資具的正行。一切都是從布施得來的,但要來得如法,不能為了貪求布施,而作些非法的行為。如為了貪求布施,裝模作樣的矯現威儀,使人尊信;或隨時往來施主家,或者贈送禮品,以增厚感情;或在人前,故意讚歎別人的布施;或眩賣自己的修行,怎樣用功,怎樣得感應。總之,以一切技巧、手段,來達到他人施與的目的,都是非法。如法所得的布施,不管多少,不問精美或麤惡,都會生歡喜心,知足心。能知量知足,而不作過分的乞求。這不但自己適量而受,還要顧慮到檀越的經濟力量。除了受施而外,出家眾不宜營農、經商,或者趕鬼、治病、占卜、算命、看相等。從這些而得來的生活資具,叫做邪命。這是說,對出家眾來說,這是不正當的經濟生活。邪命,是一定要遠離的。這樣,佛弟子能安住於四聖種中。四聖種是:對於衣服、飲食、臥具──三者,隨所能得到的,都歡喜滿足。第四是樂於斷除煩惱,樂於修習聖道。這樣的生活淡泊,少欲知足,而又勤修佛法,就能因此而從凡入聖。聖人由此四事而出生,所以叫聖種。這第二正行,主要為不於物欲而生貪著。
三、「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由於菩薩的心地謙卑,專精修學,所以對他人的罪過,無論是虛的實的,都不會舉發他(在僧團中,可以如法舉罪),更不會故意吹求他人的短處。對一般人都如此,遇到大乘菩薩,當然更不會憎毀了。
四、「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眾所樂而為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為證,不生違逆」:自心不能通達的諸法,就是自己沒有聽聞受學過的諸經。自己所沒有聽聞通達的,怎麼可因自己的不通達而不信呢?然而,不明白、不理解,怎麼能生信心呢?是的,佛法有從勝解而來的解信,有從親切體驗而來的證信,但也還有因尊信聖者而來的仰信呢!所以,如心不通達,就應該這樣的想:佛法是無量的,是適應眾生的根性好樂不同,而作無量方便的演說。橫說豎說,淺說深說,或似矛盾而並不相反,或聽來驚奇而合於常道。無量方便的不同說法,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知道,這不是我的淺智所能了解的。這樣,以佛的智慧方便為權證,以佛的無方說法而起仰信。雖然不了解,不通達,也能樂意的信受,不致違逆如來的正法了。
世尊又總結的說:「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摘錄自   印順導師   大和尚  「妙雲集(寶積經講記)」

讀「妙雲集(寶積經講記)」 StarKang 筆記

本篇發表於 幽冥鐘響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