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菩提心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為四? (1) 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 (2) 無疑悔處,令他疑悔。 (3) 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 (4) 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
不失菩提心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再來說「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如有四種正行,不但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一直到最後身菩薩,坐道場成佛時,都會任運的自然現前。初學者是願菩提心;到了證得法性,名為勝義菩提心,如寶珠一樣。經洗、治、摩(十地菩薩的進修),越來越清淨光明。到了究竟圓滿,就是無上菩提了。能不失菩提心的,到底是那四種正行呢?
一、「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這是針對不重經法,欺誑師長的正行。有了違犯的行為,經師長的舉發,不論依律應受怎樣的治罰,都應老實承認。就是因此會喪失生命,如犯了波羅夷重罪,於佛法為死人,要受逐出僧團的處分,也願受重罰,決不以妄語來欺蒙師長。重罪都不敢妄語,那何況不必要的,或戲笑時,還會欺誑妄語呢!
二、「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這好像是針對上文的第四邪行,而其實是與第二邪行相反的正行。為什麼對同學要故意惱亂,使他無辜的陷入悔疑的憂海呢?本來,如法的舉發他人的過失,使他能懺悔清淨,是悲心、善意,應該這樣做的。但是虛偽的善意,就會因此而惱亂同學了。菩薩的正行,與此相反。對於同參道友,經常以正直的善意,往來從事,離去種種的諂曲心,所以決不故存惡意,使人引起不必要的疑悔。
三、「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大乘行者,應對菩薩生起佛一樣的尊敬心,如敬重王子與國王一樣。菩薩是未來佛,佛是菩薩行的究竟圓滿。想菩薩為佛一樣的可尊可敬,就不會呵毀誹謗了。真正的學佛者,怎麼也不會謗佛的。不但不呵毀菩薩,還能在一切處稱揚讚歎菩薩的功德,使菩薩的美名善譽,遍於四方。
四、「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邪行者的與人從事,目的在舉發陰私,破壞菩薩。菩薩的正行,就不同了。由於自己的志在大乘,於小乘沒有愛好心,所以希望別人都與自己一樣。在與人往來親善時,就教化眾生,使往昔所集的大乘善根,潛而未發的清淨德性,充分的顯發出來;堅固成就,安住於大乘的無上菩提。住,是安立、決定的意思。
菩薩這樣的修四正行,尊重正法,愛護同行,讚歎大乘,始終以菩提道為念,當然不會退失菩提了。
摘錄自 印順導師 大和尚 「妙雲集(寶積經講記)」
讀「妙雲集(寶積經講記)」 StarKang 筆記